第十九集 三路西征-《华夏真相集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荆州军闻听,大半弃械投降。

    王如驰马四顾,来寻王澄,欲亲斩之,为被杀流民报仇。

    哪知王澄倒甚乖巧,早将盔甲脱了,弃之苇丛,率十数个亲随弃军而走。于是一路逃至建邺,去投族兄王衍及琅琊王司马睿而去,从此再也不想西上洛阳勤王之事。

    王如杀败高澄而回,但久攻襄阳不下,军中终因缺粮大饥。

    部下党羽因分粮不均,于是各引部兵,互相攻夺。

    城内守军见状,遂大开城门出战,王如军大溃,四散奔逃。琅琊王急派官军趁机进剿,尽收王如属下。

    王如部众丧尽,只得来向王敦投降。

    王敦从弟王棱喜爱王如勇猛,请赐为部将。

    王敦:此人奸险蛮悍,难以教养,你性情急躁,不能宽容待彼,则反为祸根。

    王棱:我以恩义待他,有何不可!

    王敦拗不过他,只得同意。王棱遂以王如为随身部将,特别宠信。

    王如与同僚比试射箭,屡次相争酿过。王棱大怒,对王如施以杖刑,王如深以为耻。

    画外音:其后王敦欲反,王棱加以劝谏,王敦最终动了杀机,秘使人激怒王如,借其对王棱平日忌恨,于宴前刺杀王棱。王敦闻报,又佯装吃惊,逮捕王如处死,算是为王棱报仇,其用心机险恶如此。此是后话,连带王如一生结果,一并在此表过。

    至此两路勤王大军皆败,汉将王弥便即通行无阻,引军直出轩辕关,逼近洛阳。

    颍川、襄城、汝南、南阳、河南诸郡有流民数万家,素为官吏及当地居民所迫,此时闻汉军南下,便皆杀主人及长吏以应王弥。

    汉主刘渊闻报王弥连胜,又遣刘灵为将,前寇幽州;复使曹嶷寇掠东平、琅琊二郡。

    先说刘灵一路,引军前来袭扰幽州诸郡。

    幽州刺史王浚闻报,急点大军,遣部将分作两队,埋伏于险津两岸,以待汉军寇至。

    刘灵仗其勇猛,径直率兵从险津中间穿过,幽州伏兵大起,左右夹击。刘灵浑然不惧,左支右绌,尽能支吾;未料王浚亲引大军忽至,变成三路夹击。

    汉军大败,刘灵身中数十箭,终战死于乱军之中,余部俱各败归走还。

    王浚既杀刘灵,遂派部将祁弘,率鲜卑人段务尘等,引十万骑兵前往青州讨伐石勒。

    石勒在山东因循日久,不曾防备北兵,在飞龙山被祁弘打得大败,战死万余。石勒退驻黎阳,分遣部将攻击叛变壁垒,复收降三十余座,设置守宰安抚垒众。

    继又率兵进攻信都,杀死冀州刺史王斌,军威复振。

    晋大将军苟晞闻报大惊,檄令车骑将军王堪、北中郎将裴宪,从洛阳率兵讨伐石勒。

    石勒放火烧毁兵营军粮,回军迎战,驻于黄牛垒,以兵围攻魏郡。

    魏郡太守刘矩不敌,举全郡归附汉军。石勒即派刘矩统率其众为中军左翼,复引军赶到黎阳,大败裴宪来攻之军。

    裴宪弃众逃到淮南,王堪退兵驻守仓垣。

    刘渊闻说收了河北,复定冀州,诏命授予石勒镇东大将军,封汲郡公,持节、都督、王都等旧职不变。石勒纳张宾之计上表坚辞,不受汲郡公之爵,朝中众臣无不称赞。

    石勒又与阎罴攻击月者圈、苑市,二垒皆下,但阎罴不幸被流箭射死。

    石勒遂领其众,复潜地里引一万轻骑从石桥南渡黄河,攻陷白马,活捉男女三千余人。又东袭击鄄城,杀死兖州刺史袁孚;再趁势攻陷仓垣,杀死王堪。

    至此,冀、幽之地皆平。石勒遂北渡黄河,进攻广宗、清河、平原、阳平诸县,晋军望风而降者至有九万余人。

    石勒乘胜驱众,再次南渡黄河。

    荥阳太守弃城而走,逃往建邺,去投琅琊王司马睿。

    石勒占了荥阳,时闻刘聪进攻河内,于是率骑兵与其相会,计议分兵而战。刘聪继续西向洛阳,与王弥会合进兵;石勒则挥师武德,进攻冠军将军梁巨。

    各郡守将不敌,紧急报至洛阳。晋怀帝急诏大将军苟晞,使其派兵前去救援武德。

    石勒闻报,留下部将固守武德大营,自与副将王桑在长陵迎战晋国援军。

    梁巨在武德城中粮尽,遣使至汉军营中请降。石勒因梁巨据城多日,今粮尽而降非其本意,遂不许。梁巨越城而逃,却被汉军兵士擒住,于是攻克武德,往长陵大营呈送捷报。

    石勒快马赶往武德,活埋降卒万余,又列举梁巨罪状,一刀斩之。

    晋军在长陵与汉军相持,本来久不能胜,忽闻武德已失,梁巨被诛,只得退回洛阳。

    河北众垒于是大为震惊,皆请求投降汉军,并各送人质给石勒。

    正逢汉军在河北、山东战事连胜,形势一片大好之际,汉帝刘渊忽染疾病,旋即病笃。

    字幕:晋永嘉四年,赵汉永凤二年,秋七月。

    刘渊卧病不起,诏令各路兵马罢战回军,并命诸子众臣进宫,在御榻前嘱托后事。

    石勒、刘聪及王弥三路大将收到檄命,只得回师。

    诸将既回,汉主刘渊见诸子及大臣罗列榻前,乃宣布遗嘱,令尚书台记录在册,用玺公告朝野:命太子刘和即皇帝之位,别子刘裕为大司徒。任命亲王刘欢乐为太宰,刘洋为太傅,刘延年为太保,三人共同辅佐朝政。封刘聪为大司马、大单于,并领尚书事务,在平阳西建造单于台,为其封国。安昌王刘盛、安邑王刘钦、西阳王刘睿分典禁军;其余非刘氏宗室功臣,各依原职,扶保新帝,继承遗志,以成霸业。

    嘱罢,命群臣诸将退出;又独召鲁王刘隆至内,密以羌胡令授之,嘱道:此后若是朝中有变,卿可持此令前往成都,请李雄发氐羌之兵,相助平叛复国。

    鲁王啼泣受命,将令牌揣于怀内,拜了八拜,流泪出宫。

    字幕:当年八月,刘渊在光极殿去世,寿终六十一岁,在位六年。可惜一代雄主,虽继汉统,但天不假寿,以至不能光复祖宗基业!

    刘渊死后,太子刘和继位。刘和性好猜忌,宗正呼延攸、侍中刘秉、西昌王刘锐三人因与刘聪不和,忌其掌握重兵,于是来向刘和献谄。

    呼延攸:先帝不顾轻重之势,今使大司马刘聪拥十万之众,屯于近郊,陛下便为垂拱寄坐之君耳。若不早为之计,久必为其所图矣。

    刘和闻言,转问刘秉、刘锐:二公以为如何?

    二刘:大宗正之言是也,望陛下纳之。

    刘和:朕知之矣,三卿且退。

    于是连夜急召刘盛、刘钦入宫,以三人之谏告之。

    刘盛说道:陛下休要听信谗言,怀疑自家兄弟。兄弟若不可信,彼外人谁足信哉?晋室诸王之乱,乃前车之鉴,望陛下详审之。

    刘钦附和刘盛之议,亦如此进谏。

    二王出宫,刘和犹豫不决,又召呼延攸、刘秉、刘锐进宫,以二王之言告之。

    呼延攸、刘锐闻此大怒,辞帝出宫,即率本部兵冲入刘盛、刘钦王府,执其二王杀之;复聚兵五千,攻打刘聪于城西单于台。

    刘聪闻说呼延攸等造反,震惊之余,尚未发言。

    部下诸将已大怒道:先帝尸骨未寒,便来诛杀兄弟功臣。此等昏君,保他何用!

    于是簇拥刘聪出台,将兵来迎。

    呼延攸及刘锐等辈,焉能是刘聪诸将对手?自是一触即溃,部将纷纷弃兵归降。呼延攸及刘锐见事不妙,急反身而逃,走入南宫。

    诸将攻入南宫,收执呼延攸、刘锐、刘秉及其亲信数十人,皆就地杀之,又奔西宫而来。

    天子刘和听闻南宫喧哗,自出西宫,在半路遇着刘聪部下诸将,厉声喝道:宫禁之内,谁敢持兵见帝,如此无礼?

    话犹未落,诸将上前,将刘和砍倒在地,再复一刀,已然毙命。

    诸将杀了天子,遂出迎大司马刘聪,请入光极殿继承大位。

    刘聪入宫,见天子倒在血泊之中,佯作大惊悲哭:部下叛乱,弑杀兄长,弟之罪也!

    哭罢多时,便要抽剑自杀。

    众将急夺其剑,跪倒于地:呼延攸等起兵作乱,弑杀天子,于殿下何干?弑君三贼皆已伏诛,不必再问。国不可一日无君,殿下休自苦,当即帝位,以安社稷天下。

    刘聪假作死活不允,下令请出北海王刘乂,对诸将说道:此弟乃我父嫡子,更是皇后单氏所生。你诸公可奉之为天子,孤愿北面为臣。

    刘乂闻言大惊,哭拜于地:兄年长于弟,且屡有大功于国,父皇陛下亦极为器重,方使于城西建单于台居之。今天子即崩,理应王兄继之,休再推辞。

    言罢,伏地大哭。

    此时群臣闻讯皆至,亦与诸将下拜:请大司马承继大宝。

    刘聪故作无奈,下令收敛刘和尸首,停柩于西宫,自于百官簇拥下登上光极殿。

    众官将刘聪扶上帝位,拜舞山呼已毕。

    刘聪说道:非是我弟因年幼固让,尔等诸公固请,孤断不为此篡逆之事。今我虽许权摄此位,宜当众明谕,待我弟成人之时,便是孤让位还政之日。你诸公若不从孤此愿,孤便宁死,不肯登此大宝也。

    众臣听罢,齐呼万岁。

    于是刘聪即位,改元光兴,史称汉昭武皇帝。(本集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