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集 李雄霸蜀-《华夏真相集》
第(3/3)页
李兴到了南郡,拜见荆州刺史刘弘,呈上罗尚求粮书信。
刘弘问明流贼军情,叹道:荆州蛮贼方平,某无力入蜀,致使流贼得志,实乃国之不幸也。召库吏前来,使其发付粮米,随李别驾护送,前至巴郡。
参佐刘成谏道:蜀道遥远艰险,运粮难至。加之荆州本地战乱未平,军粮亦不敷分食,不如从零陵拨出五千斛米,以付罗尚。
刘弘:四海九州,皆为天子所有。某供罗公粮米,则无西边之忧,又何吝哉。
于是下令尽搜府库,得三万斛米,尽付李兴,令人押送至夷陵,使罗尚派兵来接。
李兴不意刘弘如此慷慨,感激涕零,回报罗尚,大赞刘使君厚德。罗尚大喜,因靠此三万斛粮米得以生存。
于是下令拔营起寨,离开江阳,移驻巴郡,其后派兵抢掠蜀中,以充军实。
在劫掠过程之中,罗尚军俘获李骧妻昝氏及子李寿,带回军营,罗尚下令皆都诛杀。
画外音:晋永兴元年,流民军诸将商议,执意请李雄即皇帝尊位。李雄再三推辞不过,犹不肯为尊,于是自称成都王,建年号建兴,与民约法七章,赦免境内罪犯。命叔父李骧为太傅,兄李始为太保,折冲将军李离为太尉,建威将军李云为司徒,翊军将军李璜为司空,材官李国为太宰,余者委任有差。又追尊曾祖李武为巴郡桓公,祖父李慕为陇西襄王,父李特为成都景王,母罗氏为王太后。
李雄称王之后,再次派出使者,力请范长生下山。
范长生推托不过,终于答应下山,遂乘素车至成都。李雄亲率百官迎接于宫门之前,请至内殿,执版让坐,拜为丞相,尊称为范贤。
至建兴三年,范长生率领群臣,再劝李雄称帝。
李雄从之,于是即皇帝位,改年号为晏平,国号大汉,史称成汉。
于是下诏:追尊先父李特为景帝,庙号始祖,母罗氏为太后。授范长生为天地太师,封西山侯,许其部曲不参与征伐,租税归入私宅。
李雄建国初始,与蜀民只是约法七章,朝廷制度不立,军无法纪礼仪,文官只知收敛,将军们则仗恩倚功,各自争夺官夺位,朝野乱作一团,毫无章法可言。
蜀民由是不胜其苦,渐渐怨气冲天。
尚书令阎式见此,于是上疏于成汉皇帝李雄。其疏略云:
臣闻凡治国定纪,总以遵循旧制为上。依汉、晋旧例,惟太尉、大司马执掌兵权,太傅、太保乃曰父兄之官,讲论道义之职而已;司徒、司空,掌管五教九土之事。秦代则设置丞相,统掌天下政务。汉武末期,则破例使大将军统掌政务。今陛下基业初建,百事不全,诸公大将班次各有不同,故所请官职皆与典章旧制不合。为保社稷长远之计,臣谓应立制度,永为楷模法式,伏惟上闻!
李雄从之,便使范长生依当年武侯治蜀时所立《蜀科》为范,撰订国体官制。
画外音:至此为止,成汉国方有法度律令,体制渐备,始有国家朝廷规范,士民尽皆奉行,军威亦壮。其后永嘉四年,罗尚死于巴郡,部众瓦解,李雄于是占据整个益州。
镜头转换,按下益州,复说洛阳。
当时西晋朝廷,司马乂虽在洛阳总掌朝中大权,但事无臣细,皆向邺城成都王司马颖报告询问,故此司马颖实是遥掌朝政。
李雄占据蜀地自称成都王,罗尚被逐出益州之事,早有梁、益二州折报入京,满朝公卿诸王皆知,朝廷大震。
司马颖在邺城闻报李雄在蜀中称王,不由大怒,便召部下群臣议道:益州生此大变,皆因长沙王用人不当,丧师辱国而致。我当为朝廷除此庸材,先正朝纲,再伐不臣!
正说至此,忽从人入报:河间王自长安遣人前来下书,现在殿外候见。
成都王:令来使入见。
来使上殿,山呼殿下千岁,递上河间王书信。观其书略云:
今长沙王得专朝政,皆因殿下逊让之故,至其横行无忌,欺压群臣。荆州张昌及益州李特谋反,长沙王动止失据,屡遭败辱,不可不除。前日某使河南尹李含、侍中冯荪及中书令卞粹等谋刺杀之,反对皇甫商告发,三人皆为司马乂诛杀。今我若不发,则尽死于其手,书不尽言,惟殿下之命是听。
司马颖览书,决心已定,便当即写表,上奏天子。其疏略云:
臣启陛下。今长沙王司马乂论功不平,与仆射羊玄之、及左将军皇甫商等专权朝政,天下臣民无不衔恨怀愤。臣请即将司马乂罢职,遣归封国,并诛羊玄之等佞臣。陛下如不从臣奏请,臣便起兵以向京师,代天子伐之。
写毕用了玺印,递与来使:你回去还报汝主河间王,使其在这奏表上加盖印玺,呈报朝廷,便是我二人联名,请奏天子除贼。
来使领命,归报司马颙。河间王见说成都王肯与自己联手,于是大喜,便在成都王奏章上加盖自己玺印,又签了花押,遣使拜表进宫。
惠帝览毕二王之奏,掷表于地,立即亲书回诏,命使者带回,并怒谓众臣:二贼敢如此威逼朕躬!若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真敢举兵向阙,朕将亲率六军以讨之!
竟一改往日怯懦形态,掷地有声,雄姿勃发。
使者回报司马颙,并以帝言转告。
河间王见天子之语颇有回护长沙王之意,于是便以李含之死为由,鼓动三军,使张方为督,统兵七万,往洛阳征讨长沙王司马乂,会合成都王之军共进。
张方领命,率军直趋洛阳而来。司马颖闻说河间王出兵,遂欲亲自引兵应之。
卢志闻知,急忙入谏:明公前番委权辞宠,天下共仰,得众望之美。今逢大变之际,何不顿兵关外,文服入朝,以奉天子?此王霸之事,望殿下行之,休以兵交。
成都王虽然敬重卢志,但不肯听。
参军邵续亦谏:人有兄弟,如同手足。明公欲当天下之敌,而先废一手,可乎?
成都王仍不肯听,即令出兵。
兵至朝歌,于是派将:以平原内史陆机为前锋都督、前将军、假节,总督中郎将王粹、冠军将军牵秀、石超等诸将,率军二十余万西向洛阳,与河间王会合,共伐长沙王。
陆机:末将得令,多谢殿下信赖。
成都王大喜,命诸将听从陆机分派,于是宣布散帐。
诸将闻说令陆机总督军马,位在众人之上,皆不服气。王粹自谓跟随成都王日久,且屡立战功,更是怨恨不平,公开表示不服。
参军孙惠见诸将如此情状,亲至陆机内帐劝道:今殿下命阁下为三军之帅,诸将各有不平。夫将帅不合,战之大忌也。阁下虽出身将门,但从不知兵,其不危乎殆哉!不如将都督让于王粹,公为参赞军机,不宜可乎?
陆机自诩才高八斗,答道:某领命之时不辞其职,今若因闻公谏,再以帅印让与他人,则其必谓某首鼠两端,更所以速招其祸也。
孙惠出帐叹道:骄帅悍将,能不败乎!
镜头转换,洛阳长沙王府。
门人入报:禀主公,有客自邺城而来,请见大王,说欲报以密事。
司马乂:既是从邺城而来,且有密事奏报,令进内殿。
不速之客进入内殿,礼拜已毕。长沙王命人赐坐,问道:成都王有何旨意教我?
来客答道:我非成都王信使,而是邺城游侠,仗义江湖,专门扶倾济危。因探知成都及河间二王联手,将要起兵来伐殿下,故来报知。
长沙王惊异道:河间王反我,情有可缘。成都王乃我同胞兄弟,当初又将朝政大权亲让于我,今岂肯与河间王同谋,互相谋害?
来客闻此,脸现异色,长身立起。
左常侍王矩在侧值侍,急抽肋下长剑,电闪而出,来客右臂已断,血流满地。
长沙王:左常侍,因何行凶?
王矩叫道:此乃刺客,心怀鬼胎。殿下若是不信,可搜其身上!
长沙王点头,示意卫士上前搜之,果在来客怀中获得暗藏短刀,倒持刀柄献上。王矩拔刀出鞘试之,只见刃泛寒光,锋利至极。
刺客脸色煞白,颓然叹道:天意如此,夫复何言。
长沙王又惊又怒,当下详细拷问,命其供述真实来意。
刺客受刑不过,最后招认:我乃成都王所派刺客,以报密为由得近殿下,欲趁大王惊讶不备时杀之,则免兵戈之苦。此供是实,并无虚言。
长沙王得其供状,既怒且悲,令将刺客乱刀剁成肉泥。其后随即入宫,奏闻天子:河间王及成都王以兵谋反,且遣刺客入京,欲谋弑天子,先来杀臣,今事败而诛。
惠帝大惊且怒,即传诏旨:任长沙王司马乂为大都督,召集六军,朕亲自领兵出征!
长沙王奉旨,召集禁军及三部司马,共计大兵十三万,出城分头迎敌二王之兵。令皇甫商为先锋,率军一万前至宜阳以敌张方,天子亲领中军合后。
话不叙烦,镜头转换,兵至宜阳。
两军对圆,皇甫商出战张方,双枪并举,两军呐喊,各为主将助威。战至十余个回合,皇甫商不敌张方之勇,回头大败而走。
张方驱兵赶来,冲动天子车驾,遂大破之。
惠帝见禁军皆散,惊得跌下车辇。幸得亲兵卫队保护,败走于邙山。
国丈羊玄子随驾,因为年高体弱,以致忧惧而死。惠帝大为悲悯,命就路侧埋之。然后不敢稍作停留,下令继续夸奔逃,趁着月色赶路。
走至半夜,前面影影绰绰,忽见一个庄村。天子腹中无食,令卫士入村叫门求食。
卫士领旨,便拣村首最高门户,敲门传唤。庄客打开院门,见来者皆都冠冕堂皇,不敢寻问来者身份,报请太公起身接见。
太公出接,闻是皇帝陛下至此,急行大礼参驾,请入院内,待以酒食。
惠帝吃饱喝足,这才想起主家尚在廊下,因命唤入,问其姓名。(本集完)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