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八集 再战合肥-《华夏真相集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吴将贺齐率三千人在逍遥津南接应,张辽这才退去,孙权侥幸得免。

    凌统返身冲入敌阵,直待主公孙权得救方出。回视手下三百士卒,无一生还。

    张辽由此一战大破吴军,杀敌上万,俘获无数,凯旋还师。

    回城之后,张辽问东吴降兵:适才有一员紫须大将,骑骏马、上身长而双腿短、善于骑射,纵马过断桥者为谁?

    降卒答道:乃吴主孙权也。

    张辽大悔,以剑击地,回顾乐进道:某与孙权相遇战场,不知是他,即未死追。若知其便是碧眼儿,必定奋力上前,将其活擒之矣。

    乐进摇头叹息,复将此事告知部将。曹军诸将听了,皆都大为叹恨。

    孙权引败军回归建业,闻报董袭、陈武皆死,深为痛悼,亲为哭吊,并命陈武爱妾殉葬。又各赐复客二百家,免除税役。

    经此一战,东吴无人不知张辽大名。相传此后吴人但有小儿夜啼不止,若威吓之“要是再哭,看张辽来捉了你去”,小儿则哭声立止。“张辽止啼”典故,即缘于逍遥津之战。

    孙权即败,急令鲁肃致书刘备,令其北击汉中,自己则准备再攻合肥,以雪前耻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按下东吴,复说蜀魏。

    刘备升坐成都府衙,得到孙权来书,便请法正、孔明两位军师,商议应对之策。

    法正说道:曹操自得汉中,势力渐侵巴郡,是我益州大患。即便孙权不请,我亦宜应攻夺,以为北藩。某举荐黄权为将,请为主公驱之。

    刘备大喜,即遣黄权出兵巴郡,先后击破投降曹操之真人酋帅朴胡、杜蒦、任约等人。

    曹操此时已班师邺城,正欲再下江南,乘合肥大胜击破孙权。忽闻报巴郡有失,即令夏侯渊派大将张郃,率军进至宕渠,将巴郡、巴东、巴西之真人族民,悉数徙至汉中。

    刘备闻报,立即针锋相对,派张飞率万余人前至巴郡,予以迎击。

    张飞与张郃军相持五十余日,张郃不敌,退回南郑。刘备于是平定三巴。

    字幕:建安二十一年春,因平定汉中之功,众官议请曹操进位魏王,并乘天子銮驾。

    曹操再三不允,但以华歆、钟繇为首众官,欲建劝进之功,便即引经据典,援引事例,皆云:魏公功高巍巍,古之未有,若不应群臣之请,恐失天下之望。

    曹操拗不过众官,密问主薄杨修:孤自罢三公,独领丞相以来,所有朝议,唯惧少府孔融、尚书令荀彧。今二人即死,孤若进位魏王,若有耿言直谏者,卿谓当为何人?

    杨修答道:除中尉崔琰外,满朝更无其他人也。

    曹操笑道:崔季珪乃孤之故交,谅不至此。

    于是便允众官之请,答允进位为王。华歆大喜,拜表奏请天子。

    献帝刘协览奏,欣然允道:朕道何事,如此扭泥?岳父进位为王,早该如此。

    遂宣敕诏,进封国丈、丞相曹操为魏王。

    诏命即下,各州郡牧守上表称贺。奉车尉杨训之表最奇,盛赞丞相功绩,用辞浮奢。

    杨修将此表文一字不差记下,闲时便常当众吟诵,闻者无不绝倒。因杨训当初入仕是为崔琰所荐,便有人讥笑杨训迎合权势,乃崔琰荐人不当。

    崔琰闻说此事,向杨训讨来表文草稿,从头至尾看了数遍,感觉并无太多不妥之处,只是文辞颇嫌绚丽浮夸而已。

    于是大悟:外间将杨训说得如此不堪,其意不在杨训,而在妒恨我得宠于魏王也。

    崔琰不以为然,便写信给杨训道:读公之表文,亦言其实而已。曹公进位魏王,只其自为之耳,非你表文之功。时乎,时乎!会当有变,任自为之!

    画外音:此书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,责其只知呵斥杨训阿谀奉承,而不寻求其文合于情理之处。若以市井白话言之,则是意谓:“不必理会那些胡乱指责讥笑之辈,只需静待时移事变,忠奸真伪必然水落石出。贤弟只任其自为,不必理会他们便了。”

    杨训亦知满朝文武皆以自己贺表为嘲,本来懊恼万分,此时得到老师崔琰回书,便即如释重负,心中大定。于是再有人论及贺表之时,便将书信转示宾客,以为自解。

    不料便有好事者,将崔琰书中之语记下,复又传入杨修耳内。

    杨修大喜,便趁曹操公事闲歇之际,将此事当作闲话评说,并诵书中之辞。

    曹操问道:此书何意?德祖可试解之。

    杨修说道:学生才浅,怕是说的不恰。

    曹操笑骂:当初平原弥衡轻视天下之士,连孤也不放在眼中,却谓“天下只有二人,乃大儿孔文举,小儿杨德祖”。孔文举蔑视于孤,也与你折节下交。他二人互赞一个仲尼不死,一个颜回复生,哪个不知?崔琰书信你即能诵之,也必解得,不得虚套。

    杨修故作惶恐道:学生微末伎俩,即试说之。崔琰曾师事郑玄,颇有清正方直之名,尝以自负,谤讥时政。以学生观之,其复杨训之书,乃傲世不满,怨恨咒骂之语也。

    曹操问道:何以见得?

    杨修答道:大王学究天人,其云“时乎,时乎!会当有变,任自为之”,无非反对主公进位魏王,非人臣之所当为。此时殿下虽一时得意,可为所欲为,待将来时过境迁,天下有变,必为世人所弃,天下共诛之耳。学生若解错了,亦请大王宽恕。

    曹操细思一回,怒道:不论其本意如何,单这书中之语,便有怨妄之心。我闻民间谁家产子,邻人来问“得弄璋之喜乎?”主人必答“弄璋也!”其语为喜悦之意;若云“不过生一女耳”,便是怨妄懊恼之语。崔琰之“时乎,时乎”,便是此意。“会有变时”,其意不恭至甚,更有幸灾乐祸之意,又何疑哉!

    遂即传令,命罚崔琰为徒隶,派人看守,再听其在监中言论。

    数日后,监役来报:崔琰言谈如故,毫不屈服。虽受刑拘在押,却与宾客来往,门庭若市。崔琰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,双目直视,似有所怨忿。

    曹操本来是想让崔琰服软,或上书自辩其冤,不料他竟是此等不屑一顾,大为不悦,遂以“怨谤不逊”之罪,赐令崔琰自死。

    崔琰在狱中得到魏王诏命,终不辩解,服毒含冤而死。监役验明尸身,入王府来报。

    曹操正在进食,闻报失箸于地,暗道:不好,某上了小儿杨修之当也!

    于是恍然大悟,转而痛恨杨修。

    崔琰与杨修结仇历史真相:当初曹操进位魏公,欲立太子,但在曹丕与曹植之间举棋不定,犹豫难决。崔琰与曹植是为姻亲,但却力荐曹丕,便为曹植怀恨,议于杨修,设计图害崔琰,以除夺嗣政敌。此番杨修利用崔琰书中之语,大加曲解,故此陷害成功。

    字幕:建安二十一年五月,曹操正式进封魏王,任丞相,领冀州牧,位及人臣。

    曹操推辞再三,天子再四不允,乃拜受魏王之爵,冕十二旒,乘金根车,驾六马,用天子车服銮仪,出警入跸,于邺郡修盖魏王宫。

    既然进位为王,此后头等大事,便是议立太子。

    曹操先前所立曹丕,乃魏公世子;此时既为魏王,则需立太子,故要重新计议。

    当时排列嫡庶:大妻丁夫人无出,妾刘氏生子曹昂,因征张绣时死于宛城。次妻卞氏所生四子:长名丕,次名彰,三名植,四名熊。小妾环夫人生曹冲,年龄尚幼,体弱多病。

    因丁夫人无后,遂遭罢黜正妻之位,而立卞氏为王后。因第三子曹植聪明,举笔成章,为曹操所喜,此番便欲立为太子,以继王嗣。

    曹丕虽然身为世子,恐不得立为王嗣,乃问计于中大夫贾诩。贾诩自曹丕拜己为师,此后便专心辅佐,今见已临大计,便教曹丕:如此如此行事。

    此后但凡曹操出征,诸子送行,曹植乃称述功德,发言成章;惟曹丕只是流涕而拜,左右皆为感伤。于是曹操逐渐怀疑曹植乖巧,其忠孝诚心不及曹丕。

    曹操欲立后嗣,乃问贾诩:孤晋魏王,需立后嗣,应当立谁?望先生教我。

    贾诩做沉思状,许久不答。曹操追问其故,贾诩答道:正思袁本初、刘景升父子之事,故不能即答耳。

    曹操大笑,遂立曹丕为太子。然后使太子镇守邺都,计议兴兵伐吴。(本集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