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五集 老将征西-《华夏真相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钦使赍诏,飞马出京,先至酒泉,向酒泉太守辛武贤宣诏。

    辛武贤闻诏失惊,遂对钦使说道:赵充国将军今驻屯西部都尉府,数日按兵不动者,是为力主招抚先零等诸羌,不以武力征服也。贤钦使请暂住数日,待我上奏天子。

    钦使:既如此,贤太守即请修表,待我替你回京上呈。

    辛武贤:如此,深承贤使高义。

    钦使:皆都是为国分忧,不须说得。

    当日钦使便即飞马回京,向天子呈上酒泉太守奏疏。汉宣帝见其奏疏略云:

    臣启陛下,今各郡部队都驻守南山,北边空虚,其势不能长久。北边寒冷艰苦,汉军马匹无法过冬;武威、张掖、酒泉部众逾万,人马大多瘦弱。臣请增加马料,命众军于七月上旬带三十日粮,从张掖、酒泉分兵同出,攻击鲜水罕羌、秆羌。则即使不能尽灭诸羌,亦可夺取敌人牲畜,俘其妻子儿女,然后退兵返回,冬季再行进攻。我大军频频出动,敌人定必震动瓦解,此为上之上策也。

    汉宣帝览奏,乃问丞相、御史等诸臣:卿等以为此奏若何?

    诸臣:此论是也,望陛下准其所奏。

    宣帝:朕闻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。用兵之事,将帅专长,我等不宜强行干涉之。

    诸臣:陛下察纳雅言,虚怀若谷,虽古之圣君,亦不能过之。

    汉宣帝大喜,遂另派驿使驰马出京,日夜兼程前往河西,将辛武贤奏书交给赵充国,命其与部下将士讨论。

    赵充国详观辛武贤奏书,遂与长史董通年等人商议,复上奏天子:

    辛武贤所云万骑出于张掖,迂回千里奔袭,欲使敌人不备,古之用兵者难为也。敌必提前入林,以逸待劳;占据险要,断我后路粮道,使我军陷入危殆也。又谓夺敌畜产,俘其妻子,亦是空话。另武威、张掖山谷贯通,水草丰盛,臣恐匈奴与羌人来犯,必图占据,二处军队尤其不可调动。先零是为叛首,挟持其他诸部族,故当捐弃罕、秆诸羌过错,只诛伐先零,以镇罕、秆诸羌。则其必重归善良,后择良吏抚之,乃全胜定边上策。

    赵充国奏疏至京,汉宣帝刘询再次拿不定主意,只得交给百官讨论。事情结果令人大跌眼镜,经过丞相及三公六卿计议,皆都赞成辛武贤之策,反对赵充国之谋。

    汉宣帝见此,难拂众议,于是下诏:任命侍中、乐成侯许延寿为强驽将军,作为三路主帅,再引一军出京;派钦使到酒泉,任命辛武贤为破羌将军,赐给玺书表扬,准纳其计;诏命辛武贤、许延寿、赵充国各率本部军马,合讨罕羌、秆羌,并命赵充国从速进兵。

    赵充国见此,虽然满怀义愤,还是耐下性子,再次上书天子,陈说利害。

    汉宣帝展书观看,见赵充国仍是抗旨不遵,并且絮絮叨叨,依旧抽丝剥茧,主张先平先零,再降服罕羌;并上屯田奏议,陈述罢兵屯田十二条利处。

    汉宣帝毕竟是一代明君,详推利弊,终被说服。于是不顾朝中众臣反对,复诏准奏,并命赵充国为主将,辛武贤为副,约期于冬季进剿先零。

    赵充国终得扭转圣意,由是大喜,随即引军大进,兵发先零。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大兵出发未久,主帅赵充国却不幸染病于途。

    辛武贤、许延寿闻此,于是联名上书,依旧主张进击罕羌。

    汉宣帝不忍驳其奏议,决定抚剿两策并用。权衡再三,乃下诏给赵充国道:

    闻卿有病,年老加疾,朕心甚忧。诏令破羌将军辛武贤为卿副将,速趁此天时地利,将士锐气,定于十二月击破先零羌。卿可驻守养病,只让辛武贤、许延寿领兵前去。

    钦使来至军营,宣读圣旨。赵充国急出一身大汗,拜罢圣旨,霍然而起。

    赵充国:贵使,是何人屡为陛下出此主意?

    钦使:正是辛武贤、许延寿两位将军。怎地,将军以为不可行否?

    赵充国:此时诸羌内部不和,未曾交锋,羌众主动前来投降者,已有一万多人。若于此时出兵进击,必会引起降众动摇复叛,则兵连祸结,无已时矣!

    钦使:但圣旨已下,进兵玺书已至,如其奈何?

    赵充国:臣虽有病,但为社稷之重,当再次冒死上闻,请陛下收回成命。仍建议安排骑兵屯田,安定诸羌降众之后,来春进击,是为上策。有烦贵使,替某回京呈奏。

    钦使闻说,脸现犹豫之色。

    正在这时,中军引二路帅使者入报:禀将军,少将军赵卬有书寄来。

    赵充国接过,展书而观:父亲奉命出兵,若破军辱国,其后亦可上书,向朝廷辩之可也。今出兵有利,且大人病重,又有何争?一旦皇上发怒,性命且不能保,何论社稷?

    赵充国恚怒,叹道:我儿何说此不忠之言!若朝廷早用我计,羌患何能到此地步?此前推举可以出使羌人者,我推举辛武贤,丞相及御史却荐举义渠安国,导致羌事搞坏。金城、湟中谷物每斛八钱,我劝司农中丞耿寿昌,若籴二百万斛谷,羌人就不敢乱动。耿中丞请籴一百万斛,只得四十万斛。义渠安国出使,又耗其半。失此二策,羌人故此叛逆。为今之计,只可固守,不可轻举妄动,若四夷猝然起兵,则非只是羌患矣!

    于是斥退来使,复抱病上奏屯田书,力陈屯田之便,出兵之患。

    此后信使在途,往返再三。

    赵充国每次奏报朝廷,皇帝都交给公卿议论。公卿群臣起初赞成赵充国者甚少,后来越来越多,丞相魏相也表赞成,皆被赵充国说服。汉宣帝终于意决,于是答复赵充国,肯定其计。但又担心赵充国屯田可能受到侵扰,于是采取折衷之法,诏令辛武贤、许延寿与赵卬等出击,赵充国负责驻兵屯田。

    辛武贤等由是分兵南出,越过祁连山,在理水合击罕羌。经过数次交战,辛武贤和赵卬各斩杀、收降羌人二千余名,许广汉降获四千多人。

    赵充国只以诱降安抚,未动刀枪,反而收降诸羌五千余人,然后一路推行至先零。

    先零羌长久驻扎,思想松懈,突见汉军大至,不及应战,抛弃车辆辎重便逃。

    赵充国此时疾病已痊,因见道路险隘,下令众军休要贪功,在后缓慢驱逐。结果反是羌人自相践踏,赴水溺死者数百人,投降及斩首五百多人。

    汉军毫不费力,获得马、牛、羊十万余头,车四千多辆。

    赵充国率汉军深入羌地,传令三军:不得烧毁牧民住所,损害农牧。

    羌人闻知,喜悦传告:汉军果然不杀我。

    头领靡忘派人前来汉营,请求汉帅:我等皆愿降汉,尚请将军还我失地。

    赵充国深加抚慰:回禀你家首领,只要自此不与大汉为敌,我当奏报朝廷,还你故土。

    羌使以此回报首领,靡忘感激无限,遂亲自前来汉军大营,表示投诚。赵充国设宴招待,与靡忘击掌约誓,不以兵戈相加。宴会已罢,使其回去,告谕部众。

    靡忘将要告辞,汉军营中诸将皆持争议:反虏首领,不可放其回去!

    赵充国:不可如此。公等皆欲杀敌建功,非为国家大计也。

    言犹未完,朝廷答复玺书到达,命令靡忘将功赎罪,招抚部众来降,不予杀伐。

    靡忘闻而大喜,向东三拜九叩,感谢天恩。由此竟不用出兵,诸羌就此平定。

    神爵二年五月,赵充国上书汉帝:臣据羌众伤亡及投降者人数,谓其力量已大为削弱,不足与汉朝相抗,请罢屯兵,以休养生息。

    皇帝下诏:准卿所奏。诏命设置金城屈国,令辛武贤之子辛临众担任护羌校尉。

    黄沙飞扬,征尘满衣,赵充国率军振旅还朝。

    画外音:甘露元年秋,羌人合谋,杀先零羌首领犹非、杨玉,联同诸部首领弟泽、阳雕、良皃、靡忘,率煎巩、黄羝部落四千多人降汉。汉朝皆命安置于金城屈国,西羌遂定。甘露二年,赵充国去世,终年八十六岁,赐谥号为壮,葬于圭卜山之阳。赵充国七十三岁时请命出征,七十九岁凯旋回京,如此老当益壮,在中外战争史上极其罕见。

    甘露三年,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,对汉宣帝大加歌功颂德。

    汉宣帝因思戎狄宾服,四海一统,天下太平,遂命在未央宫麒麟阁内,图画本朝十一位功臣。麒麟阁坐落在未央宫中,因武帝猎获麒麟而命名。

    传旨官:汉天子诏旨,海晏河清,八方来朝,诸卿之功。兹敕封本朝十一功臣,图绘影像,供奉于未央宫中麒麟阁上,以为人臣荣耀之最,万世旌表。十一功臣,依序是曰:博陆侯霍光、富平侯张安世、按道侯韩增、营平侯赵充国、高平侯魏相、博阳侯邴吉、建平侯杜延年、阳城侯刘德、少府梁丘贺、关内侯萧望之、关内侯苏武。

    图绘麒麟阁十一功臣已毕,众臣欣悦,百姓欢腾。

    汉宣帝刘询乃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,巡视全国,指导农业生产。于是天下各级官吏都将劝科农桑、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。

    在刘询统治后期,国内经济繁荣,农业连年丰收,谷价创造汉代最低价,民间大足,时称“孝宣中兴”之世。

    当此天下丰足,宣帝便又致力于推广经学,普及国中士人教育。这一日,因聚丞相韦贤、长信少府夏侯胜和侍中乐陵侯史高,向三人求问前朝经学之事。

    汉宣帝:朕闻先祖孝武帝时,诏令太子刘据习学《公羊春秋》,从此《公羊》兴盛。而刘据通晓《公羊》之后,又喜《谷梁传》而私下习之。我欲兴《春秋》,其事如何?

    韦贤:既蒙陛下垂询,臣等自当如实上奏。下臣以为,谷梁子本是鲁学,公羊氏乃是齐学,而儒家根基在鲁,故应兴学《谷梁》。

    宣帝:少府、侍中二卿,以为如何?

    夏侯胜、史高:丞相之言是也,我等附骥。

    汉宣帝闻而大喜:既如此,便拟诏旨,立召《五经》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,在石渠阁召开盛大儒家经学会议,平均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异同,各自用经论处是非。

    圣旨既下,立即施行。萧望之等十一人各用经义核对,也多赞同推广《谷梁》。宣帝亲自进行审定,于是设立梁丘《易》、大小夏侯《尚书》、谷梁《春秋》博士。

    从此之后,举国《谷梁》经学大为兴盛。

    镜头闪回,叙述萧望之来历。

    萧望之字长倩,开国丞相萧何七世孙,东海兰陵人。自幼好学,研究齐诗,师事后仓。后到太常受业,师从夏侯胜问《论语》、《礼服》,京师儒生皆称赞其才。

    大将军霍光执政,长史邴吉推举儒生王仲翁、萧望之数人,都被召见。此前因有左将军上官桀谋杀霍光之事,之后进见大将军者都要露体搜身,摘去兵器,由两个侍卫挟持。

    萧望之不肯听其摆布:如此有辱斯文,我羞于见之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