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八集 儒学大家-《华夏真相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长姐心疼兄弟读书用功过度,多次邀请到园中游玩。董仲舒手捧竹简,只是摇头,不顾园景,只学习《春秋》不辍,背诵《诗经》不已。

    第二年,园中假山建成,诸子纷纷爬上假山,呼天唤地,声动书房。董仲舒独处室中,只作不闻,从早至晚,不是读书,便在竹简上刻写诗文。

    第三年,花园全部建成,水光山色,美仑美奂。董家亲朋好友,携儿带女前来观看,都夸此园建得精致。父母命人呼唤仲舒入园同游,其只点头而已,仍旧埋头学习。

    由此三年,董仲郐目不窥园,便至经纶满腹,迥异于同辈。

    年龄渐增,董仲舒求知欲愈见强烈,遍读儒、道、阴阳、法家书籍,遂为大师。

    三十岁时,董仲舒开始招收大批学生,精心讲授儒家经典。讲学之时,命在课堂上挂以帷幔,董仲舒坐在帷里讲授,学生在幔外聆听;并命得意门生吕步舒等,转相传授。如此未至数年,董仲舒名声大振,举国皆知。

    忽有一日,远客来访。董仲舒观其相貌,便知非同常人。坐而论道,彼此惊异。

    须臾,客人望天说道:天欲雨矣。

    董仲舒笑道:禽居在巢知风,兽居洞中知雨。公非狐狸,就是鼷鼠。

    客人被他道破行藏,立即变成一只老狐,奔出门外不见。

    通过讲学,董仲舒为汉朝培养出大批人才。

    众徒毕业之后,有为诸侯王国相者,有为长吏者,皆具治国理政才能。

    由于董仲舒声誉日隆,汉景帝闻之,召为博士,使其掌管经学讲授。董仲舒乃设坛教授,又一门心思教学研究,三年不曾还家。

    汉武帝继位后,命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,董仲舒被推为代表,参加天子策问。汉武帝连续三次策问,一问治国之道,二问治政之术,三问天人感应,是为“天人三策”。

    董仲舒从容对策,详述天人感应,论述君权神授。

    武帝大喜,乃诏命天下,宣布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。

    又使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相,辅佐易王刘非。乃以《公羊》为则,推究自然灾异、阴阳运行之道。在求雨时能闭阳释阴,使天下雨;止雨时能闭阴释阳,使雨停止。

    以此汉国之术行于江都,未尝不得所欲。

    易王刘非是武帝从兄,粗暴蛮横,但对董仲舒非常尊重。且将董仲舒比作管仲,自以齐桓公自喻,欲篡夺汉室,独霸诸侯。

    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理念,因此借古喻今,进行规劝:正其道不谋其利,修其理不急其功,此之谓仁。以德教化民众,而使风气大行,仁之至境也。故孔子之徒,即幼童亦羞提五霸,是因五霸先行欺诈,后行仁义。是耍手段而已,故不足被有道者提及。

    刘非闻此,知道董仲舒不赞成自己称霸,由是悬崖勒马。此后一改骄横狂妄旧习,采纳儒术治国,尽守臣职,忠君效祖。

    董仲舒为相江都六年,因常为祈雨止涝祭祀,朝廷以为怪力乱神,遂废为中大夫。

    汉武帝元光六年十二月,易王刘非病故,终年四十一岁,子刘建承袭王位。

    刘建自幼便在王宫长大,养尊处优,放荡不羁,父死之后,更加为所欲为。复联络淮南王刘安等人,企图谋反。淮南王事败自杀,丞相府长史在易王府查出武器、印玺、绶带、使节、地图等物,作为反叛物证,奏报天子。

    武帝览奏,派宗正、廷尉前往广陵查办。

    刘建情知罪不可赦,遂以衣带自缢身亡。妻妾诸妃被叛弃市,幼女刘细君年幼幸免。

    汉武帝建元六年,长陵高园殿及辽东高庙两地,相继发生大火。

    董仲舒相信道家天人感应之说,带病起草奏章,以两次火灾为据,说明上天之怒。

    奏章写毕未上,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,看见奏章,就把草稿偷走,交给天子。

    武帝看后大怒,欲将董仲舒斩首;后怜其才,又下诏赦免,但罢其职。

    从此之后,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,专心从事儒家教学,教授《公羊春秋》十年。

    元朔四年,丞相公孙弘闻说胶西王刘端倒行逆施,大杀朝廷所派官员,故此推荐董仲舒去做胶西王国相,其实欲以借刀杀人。

    董仲舒虽知刘端凶残蛮横,但既领圣旨,不敢违命,只得走马上任。

    刘端知道董仲舒乃是知名大儒,便不敢杀,反对其甚为尊重。

    即便如此,董仲舒在胶西也是一直提心吊胆,小心谨慎,唯恐遭遇不测。好不容易熬过四年岁月,终以年老有病为由,辞职回家。

    从此以后,董仲舒结束仕禄生涯,晚年只是埋头读书、著作。但朝廷每有大事,还常派人到府请教。董仲舒都有明确答奏,后来廷尉张汤将其答陈整理为《春秋决狱》一书。

    汉元封四年,胶西王刘端去世,在位四十七年。因无子嗣,封国废除,置胶西郡。

    三年之后,董仲舒于家中病卒,葬于长安西郊。

    汉武帝经过其墓,为表尊敬,特地下马致意。由此,董仲舒墓地又名下马陵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按下朝廷,复说西域。

    乌孙国太子病逝,昆莫猎骄靡欲以其子岑陬军须靡为太子,引起太子弟大禄不满。

    大禄握有兵权,计划起兵叛乱。猎骄靡分给军须靡万骑,使其自立,自掌万余骑兵。

    张骞二次出使西域,求与乌孙结盟。猎骄靡畏惧匈奴,未许其请,但派数十名使节,随张骞至长安,以表友好。

    使节到达长安,因见西汉国势强盛,便即回报猎骄靡,奏请考虑与汉朝结盟。

    匈奴单于闻说乌孙私与汉朝往来,很是生气,扬言将要发兵攻之。

    猎骄靡惶恐,由此意决,就派使者献马给汉朝,愿娶汉朝公主,主动请求结为联盟。

    汉武帝询问群臣意见,经过朝议,决定先纳聘礼,然后遣送公主。

    乌孙喜而从之,便以一千匹良马作为聘礼,送至长安。

    元封六年,汉武帝封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为宗室公主,替父赎罪,远嫁乌孙。

    猎骄靡大喜,乃以刘细君为右夫人。

    匈奴得知乌孙与西汉结盟,亦派单于女儿与猎骄靡成婚,并被猎骄靡立为左夫人。

    刘细君自建宫室居住,一年中数次与猎骄靡聚会,并用财物赏给猎骄靡左右贵人。

    猎骄靡年老,与细君仅是名义夫妻而已。

    兼又语言不通,刘细君很是悲伤,乃作《悲愁歌》曰:

    吾家嫁我兮天一方,远托异国兮乌王延。

    穹庐为室兮旃为墙,以肉为食兮酪为浆。

    居常土思兮心内伤,愿为黄鹄兮归故乡。

    其歌传至长安,汉武帝见后怃然,此后每隔一年,就派使者送去帷帐、锦绣等物。

    猎骄靡因为年老,不能与江都公主行夫妻之实,便欲将公主下嫁己孙军须靡。

    刘细君不从,上书给汉天子说明此事。

    汉武帝回书:子宜以国家为计,随从乌孙国风俗。今汉朝要与乌孙联合,消灭匈奴,卿责甚重,望委屈以从之。

    刘细君览书,流泪不止,只得含辱遵从。

    其后不久,猎骄靡去世,军须靡代立为王,乃立江都公主为王后。

    刘细君与军须靡生有一女,名叫少夫。

    太初四年,刘细君终郁郁而终,只在乌孙生活五年。

    刘细君死后,汉帝又封楚王刘戊孙女刘解忧为公主,嫁给军须靡。

    其后军须靡死,弟翁归靡为昆莫王,依乌孙风俗,继娶解忧公主为妻。

    画外音:解忧公主经历汉武帝、汉昭帝、汉宣帝三朝,曾嫁三任乌孙王,在乌孙生活五十年。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,为加强汉室与乌孙关系,作出极大贡献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按下西域,复说汉廷。

    丞相公孙弘欲借胶西王之手杀掉董仲舒,故举其为胶西国相。

    未料董仲舒自胶西告老还乡,全身而退。公孙弘就此病亡,反而死在董仲舒前面。

    镜头闪回,叙述公孙弘生平。

    公孙弘字次卿,出生于菑川国薛县。年轻时曾在县中为狱吏,后因触犯法律免职。因失生计,曾到海上牧猪。

    汉文帝时任用儒学之士,初设一经博士。公孙弘因通晓《诗》、《书》,闻名郡国,与贾谊同被征为博士,迁为太中大夫。

    公孙弘于不惑之年,开始学习《春秋》,最终选择研习《公羊传》。汉景帝时,《公羊》博士胡毋生回到齐地教书,公孙弘拜以为师。

    汉武帝建元元年,诏求天下贤良方正,及直言极谏之士。公孙弘以贤良之名,被菑川国举荐入朝,时已六十岁高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