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集 淮南迷案-《华夏真相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刘迁心知不妙,倒也果断,不等廷尉审讯,便拔肋下长剑,将欲刎颈自杀。

    雷被见此,电步上前,轻轻夺下世子手中长剑,只割破颈肉,鲜血淋漓,未能丧命。

    伍被闻说世子被擒,便知所谋之事已败,亦是果断非常,立即独自往见廷尉,自首坦白,承认自曾参与淮南王谋反之事,并将谋反详情全盘供出,求免灭族之罪。

    廷尉既得伍被供状,乃命法吏包围王宫,先逮捕淮南国王后,后将国中参与谋反宾客,全部搜查抓捕。由是搜出诸多谋反器械用具,违禁越制衣冠仪仗,然后书奏向上呈报。

    汉武帝大为惊怒,便将此案交给公卿大臣审理。经过连番刑讯,又牵连出与刘安一同谋反之列侯、二千石公卿、地方豪强数千人。武帝下诏,一律不论罪刑轻重,皆都处以死刑。

    廷尉上奏:衡山王刘赐不曾参与此案,但因是刘安之弟,应予收捕。

    武帝说道:侯王各以封国为立身之本,不应彼此牵连。刘赐之事,尔等有司众官,便与诸王、列侯一道,去跟丞相会集商议可也。

    廷尉奉旨,遂召集赵王刘彭祖、列侯曹襄等四十三人,共同商议。

    诸王列侯皆都说道:淮南王刘安大逆无道,谋反之罪,明白无疑,必当诛杀不赦。

    胶西王刘端发表意见:淮南王无视王法,肆行邪恶,心怀欺诈,背叛祖宗,妄生邪说。谋反态势已成定局,理应处死。国中秩二百石以上官吏,不能尽责匡止淮南王谋反,都应免官削爵,贬为士兵。其他肋从罪犯,可上缴二斤八两黄金,抵偿死罪。朝廷并应公开刘安之罪,以使天下诸侯,懂得为臣之道,不敢再生背叛之心。

    公议已罢,丞相公孙弘、廷尉张汤将群议上奏。

    汉武帝览奏,犹然不信皇叔果欲谋反,复派宗正持节去往淮南,提审刘安。未料宗正未至淮南,便闻刘安已经自刎而死。王后荼、太子刘迁及所有参与谋反者,都被满门杀尽。

    至于伍被,因曾屡次劝阻淮南王刘安谋反,并且提前写成奏疏,此时详细上报。汉武帝览其自白奏疏,见彼劝谏言词雅正,称美朝政,便欲赦之。

    廷尉张汤奏道:伍被虽曾谏阻淮南王谋反,但谏阻不果,何不上报朝廷?又为保家人性命,更曾替淮南王策划反叛计谋。因见其事败露,更以诡言讳饰,实乃罪不可赦也。

    汉武帝信以为然,于是终杀伍被。

    事件悬疑:淮南王之叛,自世子刘迁与雷被斗剑交恶起始,终以刘安自杀,淮南国除告终。其间只有纸上谈兵,各种阴谋,其实未动一刀一兵。此等造反模式,不免充满诡秘,实令后人不解。结果便是,汉武帝将淮南国废除,自此诸王震慑,恃强割据之心渐息。

    历史轶闻:淮南王刘安笃好神仙,兼擅黄白之术。其所编《淮南子》中所叙奇异之事极多,身后留下诸多传闻,并成典故。门下宾客甚众,多为道家弟子,甚有不少鬼谷门人。其中苏飞、李尚、左吴、田由、雷被、伍被、毛周、晋昌八人才能最高,称为“八公”。

    八公聚于淮南王府,专以炼丹为业。及至雷被归降朝廷,刘安自杀,其余七公均被诛戮之时,丹药恰好炼成。于是事后相传,当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之时,刘安并非是畏罪自杀,而是为免引动刀兵,导致生灵涂炭,乃与七公吞服丹药,携手升天。其府中鸡犬,因啄食丹药残渣,亦随之升天。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神话典故,源出于此。

    镜头转换,按下淮南王刘安,复说大将军卫青。

    漠北之战,汉军一举击溃匈奴漠南主力。单于率部向西北迁徙,再无南下之力。卫青因为孤军深入,未与李广及时汇合,故而损失极重,十四万骑出征,仅三万余骑返回。

    此战结果,其实两败俱伤。朝廷倾尽库藏赋税,仍不足以供给战士抚恤费用。以致此战之后,汉武帝命设武功爵,标价售爵,以筹军费。

    为表彰卫青、霍去病战功,皆加封为大司马,管理日常军事行政,以代太尉之职。卫青受封长平侯,后又两次益封,封邑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,宠冠群臣,贵超百官。

    元狩六年,汉武帝再次进行战争动员,决心歼灭单于主力。

    正当此时,霍去病却患急病,致不能起。乃伏于枕上,上书天子。其疏略云:

    陛下过听,使臣去病待罪行间。宜专边塞之思虑,暴骸中野无以报,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,诚见陛下忧劳天下,哀怜百姓以自忘,亏膳贬乐,损郎员。皇子赖天,能胜衣趋拜,至今无号位师傅官。陛下恭让不恤,群臣私望,不敢越职而言。臣窃不胜犬马心,昧死愿陛下诏有司,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。唯陛下幸察。臣去病昧死再拜,以闻皇帝陛下。

    书罢,长叹一声而死,年仅二十四岁。异母弟霍光时为中书令,代兄上奏天子。

    画外音:霍去病生为奴子,从不沉溺富贵豪华,只将建功立业置为首要之事。汉武帝曾为其修建豪华府邸,霍去病却断然拒绝。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?乃成千古绝响。霍去病不懂爱惜士兵,是其不足之处;因私愤射杀李广少子李敢,也为后世所诟。

    镜头闪回,叙说李敢之死。

    漠北大战时,李敢随征,隶属霍去病账下,并得其重用。只因心伤父亲李广之死,李敢大闹中军幕府,动手打伤大将军卫青,终被众将劝开。

    霍去病闻说舅父被打,欲杀李敢以报,却被卫青制止,不许追究此事。

    诸将闻此,无不敬佩大将军阔达心胸。

    然而霍去病却始终耿耿于怀,终在甘泉宫狩猎之时突施偷袭,自背后射杀李敢。

    其事之后,天子虽然未予追究,众将其实心寒。

    闪回结束,霍去病年少而亡,人谓乃是当年袭杀李敢果报。

    汉武帝对霍去病之死非常悲伤,乃调遣河西五郡铁甲军士,沿长安列阵,一直排到霍去病墓。又命将霍去病墓修成祁连山模样,以彰其力克匈奴奇功。

    霍去病既死,卫青便独掌全国大军。

    此时卫家尊宠已极,家族五人为侯,乃是卫伉、卫不疑、卫登,霍去病及其子霍嬗。

    卫青敬重人才,多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,以及咸宣之才,并得天子重用。

    汉武帝为彰显卫青地位,希望群臣每见大将军时需行跪拜之礼,众臣皆都遵行,惟有汲黯不从,依然行揖首之礼。卫青非但不怒,反愈尊重,待其胜过常人。

    漠南之战后,大将军卫青被赐千金。

    幕僚宁乘进言:大将军之所能显贵者,全因卫皇后之力。今天子宠爱王夫人,但其家尚未富贵;大将军何不将皇帝所赐千金,赠之以为示好?

    卫青欣然听从,乃将五百金送给王夫人,另外五百金给散众军,自己不留分文。

    汉武帝得知此事,大为赞叹,询问卫青缘由,乃将宁乘升为东海都尉。

    卫青虽然战功显赫,地位尊宠,但从不养门客。苏建曾劝卫青养士以博名声,卫青不以为然道:古之好养士者,皆犯君主忌讳。昔窦婴、田蚡厚待宾客,常使天子切齿。某为臣子,只需奉法遵职可矣,何必养士?

    汲黯闻此,不由赞道:大将军贵压天下,宠冠群臣,能言及此,真忠臣哉!

    镜头闪回,叙述汲黯平生。

    汲黯字长孺,卫国濮阳人,出于卿大夫世家。因靠父亲保举,汉景帝时为太子洗马,举止严正,而被世人敬畏。武帝继位,便升汲黯为谒者,掌朝觐宾飨,及奉诏出使。

    东越闽人与瓯人攻战,汉武帝闻报,派汲黯前往视察。汲黯行至吴县便返,禀报天子:东越人相攻,是当地民俗好斗,不值烦劳天子,使臣过问也。

    河内郡发生火灾,绵延烧及千余户,汉武帝又派汲黯去视察。乃出使河内,还报天子:细民不慎失火,火势蔓延,不必多忧。然臣路过河南郡时,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,灾民多达万余家,至于父子相食。臣便凭所持天子符节,下令发放官仓储粮,赈济灾民。今请缴还符节,并愿承担假传圣旨重罪。

    汉武帝认为汲黯此举贤良,赦其无罪,调任为荥阳县令。

    汲黯以县令微职为耻,不肯就任,离京之后,便即称病辞官还乡。汉武帝无奈,复召汲黯回朝,升任中大夫。由于屡次直言谏诤,不得久留朝中,被外放东海郡太守。

    一年有余,东海郡被治理得清明太平,人皆赞之。

    汉武帝复召汲黯回京,任主爵都尉,比照九卿待遇。

    汲黯与人傲慢,不讲礼数,常当面顶撞他人,不容过错。心性相投者近之,与己不合者厌之,士人因此不附。但汲黯好学,又喜仗义行侠,注重气节。平日居家品行纯正,入朝直言劝谏,屡次触犯龙颜,时常仰慕傅柏及袁盎为人,与灌夫、郑当时、刘弃交好。

    汉武帝招揽文学之士,崇奉儒学,常自诩以仁义治国。

    汲黯奏道:陛下多欲,只表面施行仁义,岂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政绩哉!

    汉武帝恼怒,变色罢朝,对身边近臣说道:汲黯愚直,过矣!

    近臣以此责之,汲黯答道:天子设置公卿百官,以为辅佐之臣,岂使其一味屈从取容,阿谀奉迎,将君主陷于窘境耶?我身居九卿,纵惜生命,若误朝廷大事,则其奈何!

    天子闻之,复赞其直。汉武帝为人随意,大将军卫青入宫,踞坐床榻接见;丞相公孙弘求见,有时不冠。但每至汲黯进见,武帝非冠戴整齐不可。

    汉武帝曾坐武帐理政,因天气炎热,未戴冠帽。适逢汲黯前来奏事,汉武帝冠带不及,遂急避入帐内,委派近侍代为批准奏议。汲黯被汉武帝尊敬礼遇,以至于此。

    汲黯力求国家少事,时常建议和亲,进言阻止兴兵。

    汉武帝尊用丞相公孙弘及廷尉张汤,不以其谏为然。

    汲黯当面抨击:公孙弘之流,内怀奸诈,外逞智巧,以阿谀主上为务;刀笔吏张汤之类,专门苛究律条,巧言构陷,以胜狱邀功。陛下重用此僚,绝非社稷之福也。

    公孙弘、张汤深恨,乃向天子进谄,明升暗降,请调汲黯为右内史。

    当初汲黯身为九卿,公孙弘、张汤等不过身为小吏而已。不久公孙弘升为丞相,封平津侯,张汤官至御史大夫;汲黯昔日手下郡丞、书史,也被重用,职位甚至超越旧主。

    汲黯心窄性躁,向武帝直言:陛下使用群臣,便似农夫堆柴一般。

    汉武帝:卿此言何意?
    第(2/3)页